Tuesday, August 31, 2004

One way or another (3)

在实验室的大水缸的时候,有时候一种让他银色心脏狠狠收缩一下的感觉会攫住他,让他从蝌蚪群中游开一下子,希望在那个瞬间有女孩满面春晖的脸,在水缸旁边映下来。如果他有人类的词汇,他会叫它“孤独”吧,而且他会理解“孤独”和“爱”之间的联系。当然他也不知道“爱”的含义,如果你不告诉他,“爱”就是那些他想让自己突然全身变成透明,连心脏也化掉溶掉的瞬间。

如今这个鱼缸的水似乎冷了很多,“孤独”沿着透明的水,渗进他透明的身体,让他慢慢在鱼缸底里沉下来,不理会她在旁边焦虑地游动。她还小,知道生命是什么呢?唯一的期待,也许自己终于有机会在几天后安全变成黑色蝌蚪,忘掉那些透明的年月吧,30天的会伤感的童年。

其实她能了解。她的心脏还差不多是小小半透明的,但是她能了解。其实当一个蝌蚪在水里流泪的时候,眼泪是微微的凉意,会到达别的蝌蚪的心脏。在大水缸里的时候,有时候我们只能对此置若罔闻,但是现在只有他和她了呢。

“会好的,让我们长大吧。”
他们没有语言的能力。她努力游动,想让他看到自己纯澈的眼睛里的讯息。

One way or another (2)

她是实验室另外一条透明蝌蚪,只有10天大。她身体轻盈,银色心脏在水里像活泼的水银跳上跳下,她用灵敏的直觉感知周遭,如同水轻轻触过透明的肌肤时留下的印迹,思想或者宿命对她还是太遥远和沉重的东西。

他们有时候在水中相遇,他强壮的已经略略显出黑色经脉的尾鳍扫过她和水溶为一色的脸颊。因为透明,仿佛无知无觉。

他们中很少有能活过三十天,变成愚昧而幸福的普通黑色蝌蚪的。他的宿命快要到了,to be killed one way or another,他在几分悲哀和期待的幸福中等待。而她年华正茂,水缸是足够大的天地让生命在透明质中慢慢舒展。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有一天他和她的命运被改变。实验室贸然闯入的客人把两条蝌蚪当宠物带回家,他和她。

他们的新家是一个狭小的玻璃鱼缸,只有他们了。他们互望一眼,明了了对方的秘密。我们在鱼缸外无从得知,但是他们却可以在水里一眼看到对方的心脏啊。他是无奈和惊惧的,设定的命运被改变,而他从此再也不能见到女孩苹果般的脸。她惊恐,但也有几分好奇。如果生活不过是从一个鱼缸到另一个,那么为什么不能多看几眼同样透明的他呢?


One way or another

" By law lab animals can't be released alive, they have to be killed in one way or another."

——LAB RULE #23

这是他的命运了。作为实验室中培养出的基因蝌蚪,因为变异而全身透明只剩下一颗银色心脏,他会在生命的某一阶段非正常死去,或早或晚,然后会被镊子小心夹到新型显微镜下摊开身体,听说能从中间看到一种叫科学的东西。他不知道那是什么,但是看到实验室里每天进出的那个女孩,在讲到那东西时候苹果脸上的光辉,他也觉得到安慰和某种莫名的鼓动。那就是他的命运吧,死去是怎样他不知道,但是如果能看到那女孩笑容绽放,那应该是快乐的吧。

他和他的数百个同伴生活在光学实验室的一个大玻璃缸里,苹果脸的女孩每天进出,捞上几个他的同伴,兴致盎然带到显微镜下去。他几乎有些在期盼他的宿命了。

这是透明蝌蚪家族(虽然他们的历史还很短,几乎不能被称为“族”)的一个秘密:他们看起来形状跟普通的蝌蚪一样,颜色跟水一样,其实有人类的思想,甚至感情。他们出生时候是透明的,30天后会变成普通蝌蚪的黑色,那时候他们的灵性就消失了。他们就变得跟鲁钝的鱼一样没有记忆。只是,鱼有时候会哭,眼泪变成水草,芊芊蔓蔓缠住伤心游泳者的脚。他们的眼泪也是透明的,还没有流出来就消融在水里了。所以你看进水缸,只看到无数小小的银色心脏无心游荡,却不会想到这是很多个静默的思想者,或者无言的爱人。

(嗯,我养死了一个小朋友的两只实验用蝌蚪,要写一篇故事来补过,先开个头吧。)

Monday, August 30, 2004

雕刻时光

前几天在Montary Park一个新开张就已经显破落的中文书园买到安德烈·塔科夫斯基的《雕刻时光》,类似自传,多是讲解自己拍电影的理念。每天半夜过后趴在床上慢慢翻几页直到眼皮自然合上,而早上醒来的黑眼圈倒有被时光雕刻的印记。

在北京呆过,特别念过书的朋友一定对这个名字不陌生。已经成为历史的连接北大和清华校园的小巷,万圣书园,振宇唱片,千鹤面店。。。每一个爱赶文学和艺术时髦的小朋友,每一对热恋情侣,每一圈自诩风雅的朋友聚会,都光顾过这些地方吧。“雕刻时光”咖啡店正处之中心,店主是在北大学电影的台湾人和他的大陆太太,煮手工咖啡,调自己发明的酒,周一放自己喜欢的小场电影。猜想店名的由来,就是这位前苏联电影大师的作品名,而店主也显而易见是塔科夫斯基的fans.

那时候我年少而故作老成,如果自己逛书店累了总是点蓝山。18块一杯,对当时的学生生活有点贵,所以也不经常。记得还跟sinan和他当时的potential gf candidate,北大法律系的一个小女孩去过,小女孩(也就比我小一两岁吧)带了大堆她的玩具和娃娃,店主特地搬了一张矮桌在旁边让我们放。我们点花果茶。和以前的男朋友呢(我终于可以讲到他,作为不可抹煞的回忆的一部分,即使我们曾有过的不愉快),我们无数次一起光顾万圣,他翻历史,我翻乱七八糟。出来的时候想去吃东西,总是有一方觉得“雕刻时光”十几块一杯的饮料,三十几的一份饭,还不如多买一本新书,所以骑车绕到北大的另一侧去吃KFC鸡块。所以很奇怪,我们两年多一起在清华,从来没有一起去过那家咖啡馆。我知道他自己一个人也会去那儿喝咖啡,偶尔。可能我们从一开始就不愿意为对方多投资吧:P

好久没写了。好像大家都有些累。在看塔科夫斯基的电影自传《镜子》,盗版DVD,艰难读盘。是拼命想要抓住生命,在时光中留下痕迹的努力,电影和咖啡馆突然带来的感动吧。希望大家都快乐。